重要备课资料,点击下面链接可读——
2.部分重要资料
(5)初中数学名师课例第一辑
每次与青年教师说起教学设计的时候,我总是要提醒他们想想后进生的感受。
首先因为自己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有很深的体验,每次都下定决心从下一节课开始,我一定要认真听讲,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,但总是不知怎么就回不过神来,也不知老师在说什么。久而久之,也就生出了放弃的心思。
其次,现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,这就好比是一架固定转速的离心机,因为离心力的缘故,总有一些放置在离心机里的泥巴会留下来,也总会有一些被甩出去。
在许多人眼中,甩出去的自然就是“学渣”,而能够留下来的便被看成“学霸”。但是这些学霸再聚集到一起,被扔进转速更快的离心机,是不是还会有一部分被甩出去?如果这样一直推演下去,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学渣。
因此,如果我们的教育“眼中有人”,那么最要紧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,心里要想想后进生的感受。
因为只有知道了学生学习困难时的状态与心理,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,也才能谈教学的“效率”。
我把学生学习遇到挫折的状况绘制成一张示意图:
事实上,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拒绝学习。每个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,都会发出自己的“求救信号”,关键是教师心里有没有主动感知的意识,有没有接收信号的能力,是不是做好了在课堂上回应这种“求救信号”的准备。课堂教学的效率,其实就是规避学生出现“习得无助”的风险的概率。
如何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有效呢?我想有四个与学习有关的理论值得我们关注。
第一个是苏联维果斯基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。
学习总是在学生认知的“最近发展区”发生的。教育界有句俗话,教育就是要“让人‘跳一跳’才够得着目标”,就是说的这个道理。
我想强调的不是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,而是要有适合学习者的难度,太容易无法激起兴趣,但太难学生就直接躺平了。
为什么反复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现状,就是在难度、角度的设计上,要充分考虑挑战性和实现性之间的平衡。
第二个是日本佐藤学教授强调的“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安心地说出‘我不懂’”。
没有比“安全”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。我们的课堂最大的问题大概就在误解了“激发竞争”的适用范围,总是认为只有让学生时时处于紧张不安中,他们才能学到东西。
其实,学习更多是在平和安定的心理状态下发生的。如果心里手中全无,竞争只能让人手足无措而不可能让人有所增益;竞争,更适合让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激活心里手中本已拥有的东西。
第三个是美国教育界的一句名言:I hear, and I forget. I see, and I remember. I do, and I understand!”
其实这句话是荀子名言的翻译。荀子说:“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学至于行之而止矣。”如果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实践,而只是单向接受,是很难让他们抓住要领提升认知与能力的。
更重要的是,真正的学习本身就是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学习。所有的“金科玉律”都会成为过往,而唯有人类为此付出的努力才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。
新课标下的课堂之所以强调任务、情境,就是希望在问题解决、任务完成的过程中,不同的学生能够有方向一致而程度各异的进步。
第四个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的“TLLM”理念,那就是“teach less,learn more”。
我们常常会用“干货满满”来表扬那些内容更多的课堂,总觉得“塞”得多,学生获得就多。
但事实上,学习是每个个体将外界刺激“内化”的过程,“内化”是一个与每个学习者的经验、禀赋、习惯、心态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,如果不给学习者留下这样的“空白时间”,恐怕很多学生只会在这样的课堂里感到压迫与不安。
空白的时间就是让学习者进行反思的时间,而反思又是内化的必要条件。
这很好理解,你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,第一个反应一定是“让我静一静”,而“静一静”就是反思。
以上四点,总的主题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“以学生学习为中心”,所谓“想想后进生的感觉”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换位思考,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教学。
叶圣陶先生曾说“如果我当教师,绝不将我的行业叫‘教书’”。的确,我们教的不是“书”,而是通过“书”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特别推荐特级教师郑朝晖力作
《相信理性的力量》
重要备课资料,点击下面链接可读——
2.部分重要资料
(5)初中数学名师课例第一辑